【拘谨解释及出处】“拘谨”是一个常见词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行为、言语或情绪上的不自然、不放松的状态。在日常交流中,“拘谨”往往与“害羞”、“内向”等词相关,但在正式语境中,它更多地指一种因环境、身份或礼仪而表现出的谨慎和克制。
一、词语解释
| 词语 | 拘谨 |
| 基本含义 | 行为或言谈过于谨慎、不自然,缺乏放松感。 |
| 引申含义 | 因受环境、身份、场合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得不够自在。 |
| 情感色彩 | 多为中性或略带贬义,表示一种不自然的状态。 |
| 使用场景 | 适用于描写人物性格、社交状态或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反应。 |
二、词语出处
“拘谨”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汉语文献,多用于描述人的言行举止。以下是一些经典出处:
| 出处 | 内容摘录 | 释义 |
| 《论语·颜渊》 | 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 | 虽未直接使用“拘谨”,但强调了言行的谨慎态度,与“拘谨”精神相通。 |
| 《红楼梦》 | “宝玉素日最是娇惯,今日却也显得有些拘谨。” | 直接使用“拘谨”,形容宝玉在陌生场合中的不自然表现。 |
| 《世说新语》 | “王导每见人不言,人亦不之怪,惟有谢安,每见王导,便觉拘谨。” | 描述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心理变化,体现“拘谨”的社会性。 |
三、现代用法举例
| 句子 | 释义 |
| 他第一次参加面试,显得格外拘谨。 | 表示因紧张而不敢放开表达。 |
| 她在长辈面前总是很拘谨,不敢随意说话。 | 描述因身份地位差异而产生的谨慎态度。 |
| 这种拘谨的氛围让大家都感到不舒服。 | 形容整体气氛过于严肃、不自然。 |
四、总结
“拘谨”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义层次,既可形容人的性格特征,也可描述特定场合下的心理状态。其出处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言行举止的重视。在现代语言中,“拘谨”常用于描述社交、职场或家庭关系中的不自然表现,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。
通过了解“拘谨”的含义、出处及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词语,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准确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