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兢栗意思是什么】“兢栗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,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,本文将从词义解析、出处来源以及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词义解析
“兢栗”一词由两个字组成:
- 兢:意为谨慎、警惕,常用于形容人做事小心、不敢大意。
- 栗:原意是“战栗”,即因恐惧或紧张而发抖。
因此,“兢栗”整体上表示一种因害怕、紧张或警觉而产生的不安情绪,带有明显的心理状态描述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“兢栗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如《诗经》、《左传》等,多用于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。例如:
> “其心兢栗,不敢自安。” —— 出自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
这句话的意思是:他内心非常紧张,不敢安心。
在后世文学中,“兢栗”也常被用来渲染气氛,表达人物内心的恐惧或焦虑。
三、现代语境中的使用
由于“兢栗”属于较为书面化的词汇,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。但在一些文学创作、古文研究或诗词鉴赏中,仍可见其身影。
四、总结与对比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词语 | 兢栗 |
| 拼音 | jīng lì |
| 词性 | 形容词/动词(古文) |
| 本义 | 因恐惧或紧张而战栗 |
| 引申义 | 谨慎、戒惧的心理状态 |
| 出处 | 《左传》、《诗经》等古代文献 |
| 现代使用 | 较少,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 |
| 近义词 | 战栗、惶恐、忐忑 |
| 反义词 | 安然、镇定、从容 |
五、结语
“兢栗”虽不常见,但其承载的情感内涵丰富,能准确传达出人在面对压力或危险时的内心波动。了解这类词语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与文学表达方式。
如果你在阅读古文或文学作品时遇到“兢栗”,不妨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含义,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与思想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