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寇是什么意思】“寇”是一个常见的汉字,常用于古代或现代汉语中,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。本文将从字义、用法、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含义。
一、字义总结
“寇”字的基本含义是指外来的敌人或侵犯者,多用于描述敌对势力的入侵行为。在古代,常用来指外族侵略者或盗贼,也用于军事术语中,表示敌军或敌方部队。
此外,“寇”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,表示侵扰、掠夺的行为。
二、常见用法与解释
汉字 | 拼音 | 基本含义 | 举例说明 | 用法分类 |
寇 | kòu | 外来的敌人或侵犯者 | “倭寇”、“流寇” | 名词 |
侵扰、掠夺 | “寇边”、“寇境” | 动词 |
三、常见词语搭配
词语 | 含义解释 | 示例句子 |
倭寇 | 日本海盗或侵略者 | 明朝时期,倭寇频繁骚扰沿海地区。 |
流寇 | 无固定据点的盗匪 | 这一带常有流寇出没,百姓苦不堪言。 |
寇边 | 入侵边境 | 敌军寇边,朝廷派兵抵御。 |
寇难 | 因外敌造成的灾难 | 历史上多次寇难导致国家动荡。 |
寇盗 | 盗贼、强盗 | 寇盗横行,民不聊生。 |
四、文化与历史背景
“寇”字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,尤其是在战争、边防、民族冲突等语境中。例如:
- 《左传》中提到“寇至而不能御”,意为敌人到来却无法抵御。
- 《三国志》中也有“寇来则战”的记载,反映了当时对外敌的防御态度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寇”已较少单独使用,更多出现在历史、文学或特定语境中,如“倭寇”已成为一个固定词汇,特指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。
五、总结
“寇”是一个带有强烈历史色彩的汉字,主要表示外来敌人或侵略行为。它既可以作名词,也可以作动词,常见于古代文献及特定历史语境中。了解“寇”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、历史事件以及相关成语的用法。
项目 | 内容 |
字义 | 外来的敌人或侵犯者 |
读音 | kòu |
用法 | 名词/动词 |
常见搭配 | 倭寇、流寇、寇边、寇难、寇盗 |
文化背景 | 古代战争、边防、民族冲突 |
现代使用 | 较少单独使用,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 |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寇”在具体古籍中的用法,可参考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等经典文献。